一、饭店、酒家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集镇有饮食店14家,其中饭菜馆10家,馄饨、面店2家,还有南塘港、东汲港各有饮食店2家。是时,饭、菜馆的规模比较小,但经营模式较灵活,每天早上供应早点,中、晚供应酒、菜、饭。民国29年(1940年)开设的密金山菜馆,烹调技术较有名,糖醋排骨是该店一绝,其选料讲究,色香味美,深受顾客青睐。另外,沈天传糕团店生产的鸡蛋糕、海棠糕很有名。
新中国成立初,饮食业仍由私商经营。1956年,组建合作商店,总店地址在坛丘清风桥北滩鸿运楼,职工24人,设4个分部。1962年,饮食商店设2个门市部,由原来的统一核算调整为单位核算,职工增至37人(其中饮一商店20人,饮二商店17人),年营业额15万元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镇村工业兴起,带动了饮食业的发展,饭店、酒家逐年增多。部分单位亦参与办饮食业,如政府办的经贸酒家,交管所办的交通酒家,建筑公司办的华洋酒家等。个体办的酒家也相应增多,有银河酒家、东昇酒家和快活林酒家等。这些酒家设施完备、装潢考究,引进烹饪名师,能做各种高档菜肴,花色品种较多。这些酒家供应顾客桌餐,还承办喜庆宴席。90年代后,个体饮食业不断增加,至1999年,全镇饮食网点38个,从业人员80人。
二、茶馆
茶馆历来是人们高谈阔论、传播信息的场所,也是买卖蔬菜等农产品的好地方。卖农产品的农民坐在茶馆靠街路边,一边喝茶,一边卖农产品;渔民边喝茶边卖鱼。茶馆又是调解纠纷的场所,某些乡民为调解纠纷上茶馆“吃讲茶”,请人评理。茶馆还是听书的场所,说书先生定期来茶馆说书,茶客边听书边品茶,真是其乐无穷。多数茶馆备有麻将等赌具,因此,茶馆历来是市民聚焦的热门店。民国期间,坛丘集镇有茶馆12家,其中戚保安开的莲云桥茶馆、俞阿六开的牌楼下茶馆和马宝生开的水角上茶馆规模较大,每天有茶客100来人。另外,乡下小集市南塘港、东汲港也有5家茶馆。
新中国成立初,茶馆仍由私商经营,但茶馆内取消赌博,生意清淡,利润微薄,转业或停业的茶馆较多。1956年,对私改造后,参加合作商店。坛丘集镇设茶水门市部,地点在火通街南边、莲云桥头;南塘港和东汲港也各设一个茶水门市部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除集体商业茶馆外,个体茶馆逐年增加。1999年,坛丘地区经营茶水业共有10家,从业人员16人,年营业额32万元。